“以学为中心”的新授课六环节教学模式
易爱华
易爱华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用科学而又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就会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甚至固定的一种教学模式。鉴于当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思想的提出与实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新授课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新授课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切实转变教师角色,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充分考虑学情,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环节:导。首先教师应利用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进入教学需要的情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导”包括导法、导路、导疑、导思。导法,即让学生能根据导学问题解决的需要,学会自己阅读,自己分析,从而掌握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导路,即设计的导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遵序识其真,循序见其明;导疑,即设计的导学问题应具有反思性,让学生能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而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疑、答疑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导思,即导学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这些疑难困惑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环节:学。教师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及其生成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看法、观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也可以是“引导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讲。在“自主性学习”或“引导性学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组内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这是学生深入思考、相互倾听的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向的、立体的分析,穷尽问题各个层面上的内容,并对“同构问题”和“表面相似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核心讲解,讲精要,讲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练。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堂练习,以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和能力生成情况。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五环节:拓。设计高质量问题,进行拓展深化训练,旨在巩固、拓展、应用知识,认识升华,进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代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避免误入知识陷阱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把该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主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决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动运用问题解决思维程序的习惯。
第六环节: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谈话或文字的形式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中收获了什么?在以后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对相似问题或是反向问题可以作出哪些归纳?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通过反思将他人教授的思维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培养学生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和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提取有用的策略、经验和模式,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并为可能的直觉思维积累更多的经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与模式,每次改变都是为了更加适合教学。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学模式也必定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路上我们必乘风破浪,戮力前行!
第二环节:学。教师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学生围绕课堂内容及其生成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看法、观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也可以是“引导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讲。在“自主性学习”或“引导性学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在组内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这是学生深入思考、相互倾听的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向的、立体的分析,穷尽问题各个层面上的内容,并对“同构问题”和“表面相似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核心讲解,讲精要,讲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练。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堂练习,以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情况和能力生成情况。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五环节:拓。设计高质量问题,进行拓展深化训练,旨在巩固、拓展、应用知识,认识升华,进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代表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和审题做题能力,特别要提高学生避免误入知识陷阱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把该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主动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决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动运用问题解决思维程序的习惯。
第六环节: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谈话或文字的形式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中收获了什么?在以后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对相似问题或是反向问题可以作出哪些归纳?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通过反思将他人教授的思维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技能,培养学生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和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提取有用的策略、经验和模式,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并为可能的直觉思维积累更多的经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与模式,每次改变都是为了更加适合教学。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学模式也必定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路上我们必乘风破浪,戮力前行!